老师的歌词怎样改变乡村孩子的音乐梦?
从跑调到登台:两位90后老师的音乐实验
“暖阳下我迎芬芳,为家乡把歌唱”——这些充满乡土情怀的歌词,不是出自哪位著名词人之手,而是黑龙江省绥化安达市两位90后乡村音乐老师李平和张雨的创作。他们用改编流行歌曲的方式,为”村里的孩儿”音乐班的孩子们打开了音乐的大门。这些老师的歌词,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音乐能力,更重塑了他们的自信心。
2018年末,李平和张雨发现班上有些孩子声音条件特别好,却由于家庭缘故不敢开口唱歌。”基本上吧,不跑的可能就那么多少,其他的都跑,就是不敢唱,才导致的跑调。”张雨老师这样描述初见时的情景。这些孩子大多来自离异家庭或父母不在身边,连和老师交流都显得困难。但正是这些老师的歌词,逐渐融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坚冰。
改编流行歌:老师的歌词为何如此打动人心?
“我不会再自卑,我不怕进修累,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我会笑应对”——这是改编自《孤芳自赏》的励志歌词。李平老师说:”只要这首歌特别火,流行度传唱度高,孩子们特别喜欢唱,我们就改。”他们敏锐地发现,孩子们对流行旋律的记忆力惊人,但原歌词往往不适合小学生。于是,两位老师开始体系性地改编流行歌曲,把努力进修、爱国爱家、诚信友善等正能量内容融入其中。
这些老师的歌词效果出人意料。学生于浩然说:”每当考试来临的时候我会笑应对。考试的时候如果说题不会的话,就愁眉苦脸的,之后就想到这个歌词,就不紧张了。”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改编歌曲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点击量超过20万,还被其他学校的学生传唱。李平老师感慨:”能够把正能量的歌词传递给全球每个角落的每一个孩子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务。”
从唱歌到弹琴:老师的歌词引发的连锁反应
随着音乐班的成功,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唱歌。”老师,我还想弹吉他”——这样的请求越来越多。面对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两位老师做出了令人动容的决定:拿出自己的吉他,甚至自掏腰包去二手市场收购乐器。”我们的吉他都给孩子了,我最开始就上大学那把琴也给孩子了,五年级的毕业生已经带走了。”李平老师说这话时,既心疼又欣慰。
进修吉他的经过并不轻松,孩子们的手指起茧、脱落、再起茧。学生闫雨彤形容那种感觉”像仙人掌扎一样”,但她选择了坚持。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村里的孩儿”不仅学会了弹唱,还登上了安达市春晚的舞台。演出后,李平老师观察到:”这孩子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看唱歌那个情形,勇于表演的劲就上来了。”
歌词之外的改变:音乐怎样重塑乡村孩子的自信?
“开心的时候音乐和我一起分享,苦恼的时候音乐和我一起分担。”学生张漪然这样描述音乐对她的意义。另一位学生陈玉磊则从一个”唱歌没动作、没表情、不敢唱的小伙”,变成了”被老师夸的小伙”。这些改变,都源于那一位位用心创作的老师的歌词。
李平老师为音乐班设计的logo意味深长:一个大写的C和一只雄鹰,寓意孩子们能像雄鹰一样飞出村庄。而音乐和那些改编的歌词,就是给雄鹰的翅膀和眼睛。正如张雨老师所说:”即使他们以后不走这条路,但至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陪着他们,让他们建立起自信。”这或许就是老师的歌词最珍贵的价格——它不仅教会孩子唱歌,更教会他们怎样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