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一个高尚的人:潘长艳老师用爱与责任点亮学生未来

引言:高尚品格怎样影响下一代

什么是高尚的人?是惊天动地的英雄,还是默默耕耘的普通人?在郑州育红小学的教室里,潘长艳老师用两年时刻给出了答案——一个高尚的人,是用真心换真心的教育者,是用行动教会学生”品德比成绩更重要”的引路人。当69个孩子自发为她准备毕业惊喜时,我们看到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一、毕业典礼上的眼泪:高尚教育的温暖回响

那天的教室充满鲜花、蛋糕和签名T恤,孩子们齐声喊出”潘老师我们爱无论兄弟们”时,这个85后教师瞬间泪目。令人动容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T恤上69个签名背后的心意——曾经调皮的学生主动帮忙组织,内向的孩子熬夜设计图案,就连总被留堂的”作业困难户”也认真写下感谢。

潘长艳始终相信:”教师的高尚不在于教出几许满分学生,而在于让每个孩子懂得做人的分量。”她常对学生们说:”你们未来可以平凡,但绝不能丢失品德。”这份坚持换来了最珍贵的毕业礼物:家长发来短信说孩子主动退还超市多找的零钱,只因”潘老师说过贪小便宜吃大亏”。

二、教室里的守护者:用耐心浇灌迟开的花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是潘长艳的座右铭。面对不写作业的男孩,她选择放学后陪着他一字一句完成;遇到叛逆的学生,她用整整三个月每天晨读时的微笑问候融化坚冰。有同事不解:”何必为个别学生耗费精力?”她却说:”正因他们是’个别’,才更需要被看见。”

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在时光里酿出奇迹。当年那个被留堂的胖男孩,如今会在教师节发来短信:”谢谢无论兄弟们没放弃我”;总爱捣乱的学生参军后寄回照片,背面写着”无论兄弟们教我的担当,现在用来守护民族”。在潘长艳眼中,教育的高尚正在于此——今天我们种下的品格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社会的栋梁。

三、课堂上的革新者:让语文课成为品德养成课

作为学校首位尝试”高效课堂”的老师,潘长艳把语文课变成品格训练场。她设计的”自学-对学-群学”模式中,藏着培养团队灵魂的巧思:小组讨论时必须轮流发言,培养尊重;成果展示要互相点评,学会诚恳赞美。有家长发现,孩子在家会主动说”我们潘老师教过,争论要对事不对人”。

更特别的是她的”朗读育人法”。当学生模仿APP里《岳阳楼记》的朗诵时,她会引导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进修《背影》则带着孩子们讨论”怎样领会父爱的沉默”。这种教学下,语文课不再只是考点集合,而成为滋养高尚品格的沃土。

小编归纳一下:高尚不在远方,就在日常的坚守里

潘长艳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高尚的人不必有惊天动地的事迹,那些日复一日的耐心、将心比心的领会、对品格的执着,同样能照亮无数人生。就像毕业T恤上密密的签名,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单向传授,而是用生活影响生活的经过。当她的学生长大成人,或许不记得某篇课文的内容,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总说”要做高尚的人”的语文老师——而这,正是对”高尚”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