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生活为何如此两极分化?
2025年的暑假,大学生们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人拼命搞钱,有人疯狂内卷,还有人彻底躺平,形成了鲜明的”暑假两极分化的生活”现象。数据显示,今年暑假最长的学校达到74天,最短的却只有49天,这25天的差距让大学生们的假期规划天差地别。更令人惊讶的是,63%的大学生把三分其中一个假期都用来实习,211院校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9%。暑假真的变成”隐形实习期”了吗?
搞钱派:为赚钱付出代价
在暑假两极分化的生活中,最活跃的莫过于”搞钱派”。他们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兼职、实习、创业样样不落。西安有百名大学生被”日薪200元客服”的广告骗走体检费,法学生自嘲是”待宰的羔羊”。但也不乏成功者,大二学生王萌同时做家教、运营小红书账号和咖啡师职业,月入8000元,代价是每天走2万步,连做梦都在写文案。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内卷派:被焦虑驱使的进修机器
另一极则是”内卷派”,他们把暑假变成了自习室。小雨在B站直播自己”早6晚10″的考研打卡,吸引5万粉丝围观,但私下却要靠褪黑素才能入睡。浙大学生更夸张,同时进修Python、雅思和CFA,理由是”毕业要求从三证涨到五证,暑假是唯一充值机会”。这种疯狂的内卷,究竟是自我成长还是自我折磨?
躺平派:在愧疚与高兴间摇摆
与拼命搞钱和疯狂进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躺平派”。阿强创下日均游戏12小时的纪录,直到母亲转发《废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才惊醒。北师大研究显示,38%的躺平族在屏幕前超时后会出现心情钝化,陷入”越刷越空虚”的死循环。暑假两极分化的生活中,躺平真的就是堕落吗?
寻找暑假生活的平衡点
暑假两极分化的生活背后,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迷茫与焦虑。有人骑行1200公里回家,瘦了15斤后明白”汗水浇灌的自在比空调房的躺平更铿锵”;有人支教21天后惊觉”好心≠能力”;还有人把送餐挣来的1000元奖金捐出,证明”最该充电的是大脑,不是手机”。北师大研究发现,45-50天的假期效果最佳,超长假期反而会加剧遗忘。暑假不是终点站,而是青春的多维实验场。在这个两极分化的暑假里,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