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发源地:河北滦南
“评剧是我国哪个地方的主要戏曲?”这个难题的答案就在河北省滦南县。作为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地方戏曲其中一个,评剧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滦南县不仅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里,更是保留了评剧最早期”大口落子”唱腔的地方。
走进滦南县的乡村,你还能听到那原汁原味的评剧唱腔。83岁的何淑芹老人和她的老伴葛志安就是当地仅存能演唱”大口落子”的老艺人。这种唱腔高亢、激越、泼辣、粗犷,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唱出了评剧最初的模样。
评剧的艺术特色与演变
评剧在形成初期吸收了河北梆子、京剧、山西梆子、河南豫剧等多种剧种的元素,曾被称作”莲花落”或”大口落子”。何淑芹老人14岁开始学戏,她回忆说:”过去唱腔鼻音多,颤音也多,老腔老调,弯拐得比较硬。”
如今,评剧唱腔经过不断改良,变得更加丰富婉转。但老艺大众仍坚持着传统的”大口落子”唱法,由于这种唱腔虽然朴素,却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葛志安老人是当地资历最老的琴师,他和老伴常在家里练唱《秦香莲》《牧羊圈》等传统剧目,让这份艺术瑰宝得以延续。
评剧传承的现实困境
“有人唱才能有传承和进步”,葛志安老人的这句话道出了评剧传承的现状。如今戏曲行业不景气,学戏的孩子出路不多,这让老艺大众倍感忧心。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仍然积极参加村里的新明剧团演出,这个由附近各村农民组成的小剧团,成员平均年龄60岁左右。
虽然时代变迁,评剧唱腔不断演变,但当地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依然强烈。何淑芹老人每天坚持去河边吊嗓子,葛志安也时常拉起二胡,吸引众多群众围观叫好。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口落子”的弦音不绝于耳,滋润着评剧艺术继续向前进步。
评剧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地方戏曲,其根脉深深扎在河北滦南这片沃土上。从”大口落子”到现代评剧,这种艺术形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或许,正是这些老艺人的坚守,才让”评剧是我国哪个地方的主要戏曲”这个难题有了如此生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