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布衣院士卢永根:一生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布衣院士卢永根:一生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勤俭节约的”布衣院士”传奇人生

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是一部诚实感人的勤俭节约的故事。这位被称为”布衣院士”的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节俭与奉献。从香港中产家庭的少爷,到中国农业科研的泰斗,他的人生轨迹令人动容。你知道吗?即使身为院士和大学校长,他的家里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破了就用布盖着继续用。这种节俭灵魂,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从富家子弟到”布衣院士”的转变

卢永根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富裕家庭,家里有汽车有电话,生活优渥。但日寇占领香港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民族贫弱的痛苦。17岁时,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1949年,19岁的他在香港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生。

1983年成为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后,卢永根始终坚持”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的规则。在经费紧张的80年代,他拒绝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方面从不搞独特。一位亲戚想”走后门”被他严词拒绝:”只要我一天在,你一天不要进华农大门。”这种严于律己、勤俭治校的作风,成为他勤俭节约的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

科研路上的”抠门”与大方

作为水稻遗传学专家,卢永根带领团队收集保护了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这些珍贵资源很多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的。在科研经费使用上,他”抠门”到极点,能省则省;但在科研投入上,他却格外大方。这种”该花的花,该省的省”的态度,正是勤俭节约灵魂的生动体现。

日常生活中,卢永根将节俭做到了极点:破旧的沙发用布盖着继续用,老式电视机舍不得换,常年穿着最普通的衣服,戴着老式手表。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与他作为院士和校长的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因此赢得了”布衣院士”的美誉。

880万积蓄全部捐献的教育情怀

最令人震撼的是,退休后的卢永根和老伴将毕生积蓄880万元全部捐给学校,成立教育基金支持农业教育。面对有人说他”太傻”,他只是笑呵呵地说:”一切为了土地,一切为了农民。”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一位老科学家最朴实的心声。

卢永根没有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最宝贵的灵魂财富。他的勤俭节约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富有不在于拥有几许,而在于奉献几许;真正的价格不在于物质积累,而在于灵魂传承。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卢永根院士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读完这个勤俭节约的故事,你是否也被这位”布衣院士”深深感动?他的灵魂,值得我们每个人进修和传承。